以张溥在天下的名望,还有皇帝的宠信,即使东林党的大臣也不能忽视,必须要考虑接纳他们。
面对这些请自己出面组建社团、继承东林遗志的士子,张溥道:
“社团就不必了,朝廷已经决定把社团纳入监管。”
“今后同社之人,要按同族回避。”
“大伙儿要继承东林君子的遗志,不必组建什么社团,只需要学习他们的做人就行了。”
“这公众人物监察嘛,其实也没什么紧要。只要诸位不做公众人物,那就不受此限。”
将话题转向公众人物,避而不谈新东林。
这番话语说出,在场的士子纷纷默然了。
他们虽然不全是记者或撰稿人,也不是所有人都下决定竞选议员。但是面向公众表看法的欲望,却藏在几乎所有人的心里。
这些人都享受万众瞩目的感觉,想让愚昧的民众,接受自己的教诲。
如此一来,这些人不管现在身份如何,都对公众人物监察法非常好奇,问张溥道:
“这公众人物到底是什么标准?”
“难道向他人说几句话,就成了公众人物?”
张溥作为《明报》的掌舵人,对此是有过深入研究的。向他们解释道:
“如果只是向几个人表观点,那自然是没人理的。”
“但是只要在报纸上公开表文章,那就是公众人物,需要接受监管。”
“如果自己印书,过五百本那就同样算作公众人物。”
“听说出版厅在对图书编号,所有过五百本的图书,都要拿到版号,才能公开行。”
为图书设立编号,这是出版厅近期在忙的一件事务。
虽然现在没有条形码,但是按一定的规律编号,对于图书的识别和分类,仍旧很有帮助。
刘宗周主持编纂的《崇祯大典》,便采用这种编号。
朱由检还吩咐图书馆按这种编号对图书分类,方便查找资料。
张溥作为报刊行业的巨擘,对此有所耳闻。而且他还知道传播五百次以上的假消息,布者就有可能被追究刑事责任。
所以他认为公众人物的标准在于传播五百次、或者影响五百人。
这个数字,让很多人舒了一口气。显然他们都是没有多少野心的,不认为自己能达到五百这个标准。
但是也有人天生不愿受约束,对此仍旧骂骂咧咧,认为对公众人物监察是恶政。
甚至还有人想到官不聊生的感叹,认为皇帝对官员和士人实在太苛刻。
张溥身为当今皇帝赏识的人,对这种诋毁皇帝的话当然不能忍。
他在听到之后,当即起身正色道:
“皇上奉行尧舜之道,一直以仁为本。”
“诸君难道不知皇上登极后对士人施了多少恩惠,怎么能说是苛待士人?”
“若非圣上,今科谁有人保证必中,又有多少人能够中举?”
这番话语一出,所有人都没声了。
他们就算对当今皇帝的政策再不满,对于考取举人这件事,却不得不蒙受皇帝的恩惠。
江南乡试的竞争,那是众所周知的激烈,没有皇帝广额,很多人根本没有机会中举。
甚至一些散漫惯了、不在学校读书的士子,都没资格参加乡试。
当今皇帝有再多的不是,他们学子是最不该诋毁皇帝的人。
可以说,因为乡试广额这件事,朱由检在士子中的声誉,前所未有地隆重。
即使举人被废除了优免,仍旧有很多士子渴盼成为举人、获得直接任官的机会。
——
这番话语之后,张溥只觉得兴致已尽,很快便和众人告别,返回了自己在南京的住所。
正当他和弟子吴伟业等人谈论《明报》下一期的文章时,杨廷枢等参加乡试的应社同仁寻了过来。
张溥见到这些人很是高兴,说道:
“杨兄,怎么有空来我这儿了?”
“寒舍简陋,还请诸位兄弟莫怪。”